2022-04-10
在美國從學生以來、工作到現在也將近快七年的時間,在美國曾經換了12個住所最終暫時歸根落地(搬家時間集中在剛來美國的前三年),對於美國房型也有初淺的了解,以下一一介紹各種房型與分享租房管道
1. 美國房型介紹
我在舊金山 San Francisco、波士頓 Boston、紐約 New York City、灣區( Fremont, Mountain view) 都待過, 基本上在美國的房子分成幾大類
1-1 Single house (獨棟房子)
顧名思義就是有自己的前庭、後院,牆壁不需要與別人共用,也不需要繳交 HOA管理費
-
好處
- 房子很寬敞,適合有小孩的家庭,父母來住也很方便
- 因為地與房子是自己的,可以申請整建房子,更多機動性
- 自己的停車庫,可以機能運用(看見朋友有改造成另一個房間、小孩遊戲房間..等等)
- 因為沒有共用牆面,鄰居,鄰居小孩干擾小(幾乎沒有聲音)
- 適合有小孩的家庭,有前庭後院,但對於我們年輕人基本不出去的(公寓就很好)
- 基本房子都是1-2樓不需要爬太多樓梯
- 沒有管理費 HOA
-
壞處
- 在灣區如果是獨棟房子大多都是30年的舊房子,除非整修,不然住起來舊舊的,很多需要維修(水管)
- 如果是漏水、長白蟻…等,需要找人處理,或是自己來
- 前後院要整理,通常要請員工來打掃
- 如果住在不安全的地帶、又沒有保全系統,要小心小偷進入,晚上若一個人待在四處玻璃的房子也會害怕
1-2 Apartment or Condo (公寓)
大家對於這個應該比較熟悉,基本就像是台北的公寓,與別人分享四面的牆壁(但我住的公寓隔音不錯,聽不到別人的聲音),基本上,我覺得如果是單身、小家庭的住公寓挺不錯
-
好處
- 一些房子很新穎,設計成飯店式管理的公寓,住起來很舒服
- 一些新型的公寓都有電梯,很方便,若沒有電梯的需要爬樓梯
- 如果房屋漏水、馬桶不通、沒電、手把壞掉…等等,以我的公寓而言只要送出申請,隔天(當天)就有人來維修
- 因為只有一層樓又不大,很容易打掃跟走動
- 有公共設施,以我公寓而言有讀書間、社交間、健身房、游泳池,也可以申請辦一些活動(但目前因為居家隔離,這些地方都不能去,擁有自己的庭院這時候就好很多)
- 鄰近賣場:一些新型的公寓都很靠近賣場,只要下樓就能買到東西
- 保全良好:出入大門、停車場需要感應設備,鄰居素質也很好,住在這邊很安全
-
壞處
- 因為公寓不屬於自己的,申請整建房子很難
- 住戶多,和鄰居共用大門、車庫出口(但我覺得無所謂是真的,有時候還多能跟鄰居門戶動)
- 隔音差(但我住的公寓隔音不錯,聽不到別人的聲音)
- 管理費 HOA, 一個月大約 $200~$500, 戶外如陽台處不能曬衣服,影響鄰居的「觀感」
1-3 Townhouse (與別人共用牆壁的獨棟房子)
基本上就像是獨棟房子與公寓的綜合版本,目前灣區人口越來越多,目前許多建設公司建設越來越多新型的 Townhouse,個人覺得很漂亮、空間很大,但也沒有 House(獨棟房子)容易增值、又要付HOA
-
好處
- 一些房子很新穎,設計成氣氛很好的社區,住起來很舒服
- 外型很漂亮,很像是芭比娃娃的玩具屋
- 房子很寬敞,適合有小孩的家庭,父母來住也很方便
- 有自己的車庫
- 有公共設施,鄰近的區域有社交間、健身房、游泳池,也可以申請辦一些活動
-
壞處
- 申請整建房子很難
- 隔音差(但我去過朋友新型的 Townhouse,隔音也很好)
- 管理費 HOA, 一個月大約 $200~$500, 戶外如陽台處不能曬衣服,影響鄰居的「觀感」
- 房子都長得一樣,沒特色,容易迷路(常常去朋友活動時找不到他們的家,迷失在都是一樣房型的社區中)
- 新型的 Townhouse 大多是三層樓(舊型的為兩層樓),回家停好車後要先爬上一樓,睡覺又要再爬一樓,打掃也不方便
1-4 Townhouse Style condo (看似是 Townhouse 其實是公寓)
幾本上就是與別人共用牆壁的獨棟房子混上公寓,顧名思義是與別人共用牆壁,但又有著自己的車庫,以我之前住的例子,樓層總共有三層樓,一樓有我與鄰居的車庫,但一、二樓為鄰居家,而二、三樓為我家,(等於二樓是各分一半的面積來使用),但我覺得這種房型反而更吵,在三樓睡覺時樓下小孩的哭聲都會傳上來
-
好處
- 有自己的車庫
- 有公共設施,鄰近的區域有社交間、健身房、游泳池,也可以申請辦一些活動
-
壞處
- 如果家裡是住2樓的,回家就要爬一樓到門口,睡覺時再爬著一樓
- 管理費 HOA, 一個月大約 $200~$500, 戶外如陽台處不能曬衣服,影響鄰居的「觀感」
2. 如何找房子
以下僅列出常用管道,更多內容請見北加州找室友房子&該詢問的事項( 地點主要是加州,但也適合其他地區)
2-1 Facebook 社群(華人為主)
2-2 網頁/微信(華人為主)
2-3 網頁(外國人為主)
3. 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