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5-31
在讀書會中我們念著 Michelle Obama 的書 Becoming, 裡面提到 Michelle Obama 為了學習更好的英文措辭、文法,讓自己成為更有修養、談吐恰當的人,卻在某個親戚的聚會被一個遠親說:「你怎麼講話像白人」,她當然馬上說著:「她沒有!」
但她身處在一個吵雜喧鬧的家庭聚會中,她深深感到如果得邁向自己認為成功耀眼的康莊道路,是一個完成自己積極進取的心願與野心,但有時候也會牴觸了自己過去的家庭背景文化、甚至被認為是異於同一族群的孤狼;在第四章的最尾端當時青少年的她感嘆道:「我到底是誰?我從哪裡來?我將來到底要怎麼走?(Who you are with where you come from and where you want to go)」
而這在讀書會中其中一個主題也是討論此,有鑑於在讀書會的九個成員皆是來自各個國家的移民,不管是已經來美國30年的阿姨、或是像我待了不長不短的10年、也有才到美國6個月的同學,大家對此皆有不同的體會,有小孩的鮮明的就是感覺在一群美國家長閒聊時會格格不入,因為他們的語速十分的快,有時候難以接受到一些點,大部分的時間就只能微笑。
而對於我,有時候我感覺已經漸漸地適應這邊的生活,即使是在公園、或是在學校接小孩,我都習慣性的攀談幾句如聊天氣、聊小孩的情況、聊工作,因為唯有你隨著每次的見面打開話題聊天,漸漸的他們也會微笑的與你多說幾句,談不上甚麼深層的莫逆之交,但點頭之交足以接受;我自知自己就是一個外來移民,當然很多當地的文化笑點、或小時候大家的記憶你無法插入,但又如何呢?有時候得接受自己到底是如何?才能真正地放下做自己。這或許是我的 阿Q性格,既來之則安之的豁達、隨與則安的性格,但身處異鄉有許多事情需要克服,自怨自艾也是無濟於事,得外表看起來一派輕鬆、但內心要向石頭一樣堅強才得以繼續成長!
而遠在另一個太平洋海岸的台灣則是我的家鄉,那邊有著我小時候成長的回憶、所愛的家人們、以及同學朋友們,而當著時間沖刷下,每一回當飛機下降至台灣,我總會有一股陌生但卻又熟悉的感覺,但在台灣新的措辭用法如「載具」、或是上下公車都要刷悠遊卡、更加複雜的捷運線,又是讓我必須重新調整以前的記憶、讓自己跟上時代,讓我溫暖的是跟同學朋友見面每次距離一年半載,雖然平常總是在 Facebook、Instagram看到一些動態(大部分都是小孩了),但見了面總是一陣說不上的親切、與大家總是話家常過去的回憶。對於現在的我,我感覺身處在美國與台灣的中間,既不是當地的美國人,但也感覺慢慢遠離在台灣生活的模式,我自己知道我的一生中可能就在這個地帶徘徊著,但是這是我選擇的道路,既然選擇了我也不會後悔。(讀書會中有另一個已經在美國待了30年的台灣阿姨,兩個小孩皆已經成年,她說著對她而言回台灣已經感覺自己是觀光客,很多路都不認得了)
昨天小孩不午睡下為了防止他六點睡著,我與 Mr.D帶他騎著滑板車到附近的學校繞,瞬間才發現他已經可以滑著非常的快速,從家裡到學校來回的路程有將近15分鐘,全程他都是快樂的滑著滑板車,昨天我們出門十月的天氣還是非常熱,但隨著太陽漸漸下山在松樹中間灑下漂亮炫麗的粉紅橘色,小孩撿起學校中意外留下的籃球跟 Mr.D玩著,丟球、踢球,原本當時一歲多帶他來時拿起大籃球相對牽強的他,現在已經可以輕而易舉地丟球了!我那天出門甚麼都沒帶、手機也刻意的遺放在家裡,但我深深的用眼睛記錄在心裡與用文字記錄這育兒片段的美好。
我想想自己的一生,我不介意自己現在或是未來劃分歸類為處在哪一個族群, 只要與我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,午夜夢迴讓我帶到台灣很多溫暖的回憶,自己舒服快樂則已足夠。